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困难的原因分析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困难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去小学化”进行了多种实践,但收效甚微,归因于各方主体行动不足。
1.家长之困
虽然孩子的父母是这一实践中最直接的利益主体,但他们并不是幼儿园“去小学”的有力支持者。虽然父母希望孩子比任何其他学科都能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但父母普遍不认识到“去小学”的幼儿教育。
严禁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教授基础知识,希望从培养道德方面给孩子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氛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长期难以见效、难以量化的质量培训,短期内无法观察到。“去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让家长无法衡量好坏,甚至认为没有效果。大多数家长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今天知道多少个字,知道多少算数题,背诵多少首古诗,这是直接量化的基本效果。游戏和实践活动被认为是无所事事的表现。在这些家长眼里,“去小学化”几乎等于幼儿教育的不作为。幼儿园应该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托管孩子的地方。幼儿园“去小学化”被家长视为不作为化。
另一方面,尽管一些家长明白“去小学化”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但由于目前整个教育体系以考试为目的,传统文化更注重实用性,家长在大环境下不能冒险。接受“去小学化”的后果是与同龄人相比“输在起跑线上”。即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优势,由于社会环境无法改变,家长也很难应对这一变化。
2.幼儿园的困难
(1)幼儿园教师的困难。虽然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少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水平有限,不承认新的教育理念,也不具备开展综合课程的能力。复制小学教育模式课程和教学是他们教学最方便的方式,也是制约儿童管理的更好方式。也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去小学”的动机和好处,并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但“去小学”后如何教学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问题。政策提出了禁止行为,但没有明确的改进路径,没有教具体课程,幼儿园教师应如何设置课程,不进行集体教学,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问题已成为教师实践的障碍。另一方面,“去小学”幼儿园教师很难得到家长的肯定和幼儿园的肯定,也很难为自己赢得声誉和利益,这也是教师缺乏反应动力的原因。
(2)幼儿园的困境。中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都负责盈亏,学生的数量决定了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家长的需求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方向。为了生存,幼儿园倾向于迎合家长争取学生,所以他们会选择更容易被家长认可和接受的“小学”方式。一旦大多数幼儿园选择了“小学”的办学方式,不接受“小学”教育的幼儿园很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即使是公立幼儿园也不能完全忽视家长的需求。一方面,幼儿园要迎合家长,另一方面要面对政策监督,在夹缝中面临困境,没有相应变化的动机。由于“去小学化”实践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进一步加重,幼儿园不愿意在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承担更多责任,对实践产生抵制。
3.政府主导的管理部门的困难
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并非不作为。从政策设计上可以看出,政府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和监管者,这也应该是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但在实际实施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政府政策设计从上到下都有涉及。国家政策层面只提出宏观要求,地方政府也有更详细的不同要求。有的由于缺乏研究和论证不切实际,幼儿园难以落实,严厉的奖惩措施使幼儿园无法拒绝,只能附和不符合幼儿园发展或幼儿发展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所有幼儿园的公立和义务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