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以落实困难思考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以落实困难思考
各方缺乏反应动机或自觉反应动机,使得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一直在探索实践,但进展缓慢。可见监管存在问题,教师素质不完善,家长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等诸多原因。
1.“去小学化”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理念应该成为共识
观念的变化是关键。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是考试导向教育的产物,不符合“儿童中心”的观点。教育应符合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鼓励成长的行为将超过损失。关键是如何被家长和教师接受,并真正渗透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而不是一夜之间。这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固化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转变需要各方的努力,公众舆论的转变需要与政策监督的共同作用。虽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理解这个概念的基础。
2.现行的“去小学化”策略是否真的有助于去“小学化”
目前,有一种“去小学化”的一刀切倾向。首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没有明确的区别。“小学”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定义,虽然反映了两种教育的差异,但不是否定小学教育,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表明幼儿教育是无限的,更不用说儿童进入小学快速进入高压教育阶段。当然,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是不同的,但人为地把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为区别显然是武断的。“去小学”综合课程不排斥儿童识字,学习数学科学知识,更倾向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尽可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儿童身体运动的发展,间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小学化”与“去小学化”更深层次的区别应该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反思“去小学化”行动应更加注重是否正确区分两者的根本区别。仅仅否定集体教学、课程学习和对儿童思维能力的束缚并没有触及其核心。其次,由于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只是为了区别,强调区别而不是联系,没有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不能促进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父母的不信任更多地来自联系问题,自上而下的行政强制要求更多的是如何“去小学化”幼儿教育。虽然政策力量的干预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毕竟幼儿园毕业后,孩子们还是要进入小学接受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平稳过渡、良好衔接,只能体现在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上。然而,幼儿园本身并没有做出改变的热情,更不用说联系了。对于幼儿园、教师甚至家长来说,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最好的联系。这些都将成为阻碍“去小学化”的重要因素。第三,依靠行政强制很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没有积极参与动机的家长园区和教师,很难真正落实“去小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