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期刊论文发表网

主页 > 论文资讯 > 教育论文 > > 详情

More论文欣赏

 教育论文
车辆工程专业高职教育遇到瓶颈及解决方案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高等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专科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本科教育并行,注重学生实践,具有自身特色[1]。
 
然而,我国大学教育长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概念模糊,认为它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总是依附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低,毕业后学生找不到工作等,对大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
 
车辆工程专业高职教育遇到瓶颈及解决方案
 
现在大学教育主要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摆脱传统的“笔、书”课堂理论解释模式,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也参照一些本科院校开设课程,大学教学时间少,所以本科课程压缩给大学生,也是人们认为大学教育是本科教育压缩版的原因之一。在教师建设中,大多数高校教师或简单的教师,大多数教师毕业后进入另一所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表明建设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双教师”教师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引进――结合校内外,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我们刚刚提到了实践经验,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技能,在未来的就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大学教育是培养实用人才,在学校为学生创造实际的工作环境,让他们体验,比只在课堂上解释效果好得多。
 
一些工程专业,如汽车、电气、机械等,这些学科非常实用,需要学生实习场所,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高校应在原设备的基础上,扩大更新、专业,努力与社会企业建立联系,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尽可能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加强与专业技术密切相关的教学实践,因为它与专业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特定的工作环境,真正让学生学会从一个例子中得出推论,并应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邢职汽车系培训基地与德国大众、上海通用建立了合作项目,设立了中德班和通用班。这些机构为学校提供了一些教学车辆和发动机,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设备,创造了良好的培训环境,模拟了更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发动机原理的知识,可以安排学生在培训班上亲自拆卸发动机,更好地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加深对发动机的印象,效果更加突出。
 
(2)走出去――利用校外资源培养学生。
 
知识是在学习中获得的,技能是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只有理论知识和缺乏实践技能的人,就像只会讲驾驶理论而不会驾驶一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是不完整的,在找工作阶段的劣势会凸显出来。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立即使用的实践人才,而不是需要再培训一两个月才能上手的毕业生。因此,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是专业教育的重点。
 
除了以上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真正体验工作,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让他们体验工作的起起落落,更能认识社会现实,了解工作的困难,知道掌握谋生技能是多么有价值。
 
邢职汽车工程系汽车营销专业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以及邢台最大的汽车集团――蓝池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从大二开始就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蓝池集团各品牌4S店实习四周,安排学生在销售和保险部门,在实习期间为学生安排:了解4S店车型、热销风格、人员结构、接待客户等一系列任务。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理论知识,如课堂学习六方向介绍、FAB,如何在实际接待过程中介绍,学生可以有效理解,对未来就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后有自己的经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未来工作有初步计划,实习目的。
 
不仅要让学生出去,教师也要经常出去,建立一个“双教师”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不定期安排教师到工厂锻炼是一个好方法,汽车工程部安排4到5名教师到4S店,学习4S店管理经验,了解其经营环境,对汽车销售和维修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与学生分享,举一些实际例子,避免课堂上总是说干理论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知识教学。
 
结语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讲解实际工作,教师进入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行业特点进行一系列的应用研发[1]。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社会,其外部外观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优秀的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对应,应当经社会企业核实。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得更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必须围绕这一原则办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应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上,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生存、生存、生存”[1]。
 

 

相关期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