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化国学教育改革路径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学院化国学教育改革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和健全人格为主要目的,符合现代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学习合作、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贯彻落实《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增强青年学生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自信的需要。
首先,将学院化国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据报道,“台湾大学没有国立学院,传统文化与文学、历史和哲学密切相关。其他学科,如经济系、社会行政系和数学系,都与中国学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他们重视“回归传统国学,回归学院传统”[8]。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学院通过师生的相互学习、教学困难、教师的言行和难以察觉的方式,学生在与教师的零距离接触中,体验和理解那些只能意识到不能说的真正意义。我们希望现代大学学院系统也能进一步完善,开展扎实的中国教育,如学院系统进入学生宿舍,使中国教育进入大学课堂,进入学生教科书,整合学生知识体系和结构,共同形成有机教育整体,贯穿大学人才培训的整个领域,整个过程。中小学汉学教育也应尽快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在语文课上读古典名著,在数学课上教学生计划盘,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民乐,在美术课上增加中国画、书法、篆刻,在体育课上教学生练习中国武术,开设中国饮食、传统中医、茶文化、棋类、曲艺等选修课。
其次,除了阅读中国经典外,还需要践行学院精神。的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一件真正的人文事物,包括儒家经典、二十五史、百家百户、诗词歌赋等名著。这些经典作品具有和谐的韵味、优美的意境、有意义的哲学和优雅的情趣,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掌握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感素质,培养孩子的文化气质,帮助中小学生走向成功[9]。中国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孩子开始读经典名称,是我们一贯的基础教育方法。[10]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记忆储存的最佳时间是四、五、十三、四岁,记忆力强,可塑性强,最适合记忆,甚至更适合机械记忆。儿童蒙古时期强调背诵,正好符合儿童“多记忆、少理解”的年龄特征。但在古代,“学院将教学与培养相结合,倡导完善教德,注重人格教育,形成了重视人格培养的学院精神。[11]学院教育家强调,实践不仅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并将其制度化为章程、学习规则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学院重视道德教育的人文精神[12]。这样,将学院精神融入现代学校教育,就是要注重办学宗旨中的人格训练,课程以经典通识课程为主,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个人阅读和自我成长的习惯和能力[13]。总之,学习汉学、践行规范,对于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提高中考、高考和高校学业考试中国学教育内容的比重。现代汉学教育的出现是对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的积极探索,值得肯定和支持。因此,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国学教育的形式或载体,现代私立学校、学院、国学研究机构不应简单禁止,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措施和实施细则,给予社会私立学校、学院一定的发展空间,合理指导,有效监督,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现代国学教育的蓬勃健康发展。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纳入“应试”范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毕竟是中小学生的“可有可无”。因此,有必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高考和高考中的比重,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同时,高校要探索将学院制与国学研究院相结合的机制和方法,通过开设国学通识教育课程和选修课,在学院制与国学教育之间架起桥梁,实现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各自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文史哲学,特别是科技、师范专业,还应规定每个大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汉学教育科目,通过考试才能毕业。只有这样,学院制度才能更有内涵,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中国科学院还将走出象牙塔,造福更多的学科和师生,促进现代大学的伟大发展和繁荣。
最后,学院和国学研究院要共同培养优秀的国学教师。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应成为新时期开展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重要基地,是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典范。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国学学位,因此具有专门国学学科背景的国学专职教师的职前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方面,现有的中国学院,如岳麓学院,是人文底蕴最厚的千年学院,必须为社会学院式中国学院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中国学院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接受教师职后培训。那些建有中国学院的高校,不仅要营造学院氛围和中国学院氛围,还要与学院制度相结合,为各级各类中国学院教育机构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持,打造数量充足、品德优良、中国学术基础深厚的中国学院教师。当然,汉学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整个领域,广泛而深刻。大学汉学教师本身也需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学术培训和实践,以充分适应汉学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巩固大学汉学教育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