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工士”学位的必要性分析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建立“工士”学位的必要性分析
(1)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
唐敏认为,“中国最大的市场是什么?是中小企业。中国最缺乏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它是一个可以直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高等教育和专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力支持。近年来,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例如,根据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其中中西部地区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为67%。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940元,分别比2012年和2011年增长7.7%、18.5%,毕业生三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职工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高职院校数量的持续增长表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式单一,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据测算,我国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一般为1.5∶5∶3.5、在我国现有技术构成中,初级工人高,高级工人短缺;中级技术人员低,生产线应用人才低[6]。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岗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岗位对技术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他们不再需要简单的劳动技能,而是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力,这迫使高职人才的培养从单一技能转向高学历、高技能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建立“工程师”学位,拓展学位授予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2)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追求
学校教育活动始终以“以生为本”为出发点和归宿。高等职业教育的“以生为本”主要表现在:
首先,学生有权接受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国家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口号,即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人和各类人,强调接受职业教育是基本人权。换句话说,学生有权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保障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发展目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学生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7]换句话说,高职教育的发展变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需求为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生活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8]。另一方面,目前高职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倾向于定位为“非大学生”群体。原因之一是高校不授予学位,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办学松散,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注重“技能”,轻视“文化”,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立“工程”学位可以发挥学位的学术和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本。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和人类的体力劳动,而且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在生产中的智力水平。这一理论反映在教育中,个人收入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异缩小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工资差异主要是由教育差异引起的。教育可以提高个人收入,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这一理论也反映在高职院校制度中。一旦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位认可,即获得“工程师”学位,并有机会提高学位制度,他们的人力资本就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