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如何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1、创造情境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创造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学习场景,引导学习者以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生动,实现学生的积极意义建设。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总是与某些“情境”有关,因为在“情境”媒介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始认知结构的相关知识、经验和外观,使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同化”或“适应”学习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图像、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一定“情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的表现。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安排本课程、本阶段、本单位、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学习。探索问题,激发和维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后,老师不要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什么,也就是提出问题。这应该是课堂气氛中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一些问题是以前学过的,学生会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过的,也就是任务中稳定包含的新知识点,这就是这个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当学生一开始没有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时,老师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应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改进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中不可能一次提出所有的问题。对于某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完成这一步,才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或互助合作开展探索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学习,查阅信息,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在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有差异。因此,虽然我们已经清楚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后老师应该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要注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教训,真正提高。我们不应该太注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对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既要满足社会要求,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特别注意,既要指出学生的优点,又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交流和展示他们完成的每一项任务,讨论他们的评论,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采取更活泼的形式,比如让他们玩一会儿益智游戏。
总结
总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认真考虑每一个知识点,统筹考虑,为学生设计和构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