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期刊论文发表网

主页 > 论文资讯 > 教育论文 > > 详情

More论文欣赏

 教育论文
从空玄到真实-实践取向的相对确定性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从空玄到真实-实践取向的相对确定性
 
尽管对德育本质的理论认识存在差异,但道德教育的实践似乎仍在根据自身的惯性和逻辑进行发展。在实践中,学校德育的实践呈现出明显的总体轮廓和发展趋势。在德育目标方面,过去提到的德育目标既大又空,不适度,难以操作。随着近年来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的不断修订,德育目标的系统化和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意识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重新调整了政治意识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结构。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达成共识:政治意识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应以道德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为导向。小学政治教育和基本思想观点教育应渗透到道德素质教育中,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在上述理论认识形成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异化”的程度不断减少,“道德教育政治化”的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和扭转,德育内容序列化的科学性本身也得到加强。过去,“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如何做人”的违法行为被否认,相反,德育从神圣的宫殿回归现实世界;从极端的社会本位主义过渡到个人本位主义,兼顾社会利益,向高度自觉的社会本位主义螺旋上升;从忽视人本身的多重需求,“生存、灭人欲望”到关注主体的自我利益和内在价值追求,从“乌托邦”到“太阳岛”,从“玄空”到“真实”,学校德育首次真正找到了它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当然,虽然实践中的各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发展方向的相对确定性,但不可能完全摆脱理论认识的模糊影响。
 
2.一致性与矛盾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学生生活在一个错误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根据道德教育的影响来源,它可以区分为三类:学校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这三种影响在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学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道德教育方面,从目标到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负责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实施社会意志,培养学生的政治教育和观点。
 
与此不同的是,家庭对学生德育的结构性影响稍弱。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除了与社会一致之外,还是一个有特殊利益需求的群体。因此,家庭对儿童德育的影响,在内容上,与学校的综合德育影响相比,更注重道德品质的影响,如劳动习惯、文明礼仪等,一般不强调儿童的政治观点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从控制手段的角度来看,主要依靠家庭生活中的说服和感染,大多数父母已经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控制手段的结构稍弱。与前两类不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氛围、社会道德面貌和精神氛围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结构松散,控制手段最弱。如果家庭、学校传达给学生的价值观经过严格的过滤和筛选,那么社会几乎赤裸裸地呈现给学生,影响模式现实、生动、生动,虽然控制手段最弱,影响结构松散,影响情况随机,但其影响过程难以察觉,影响结果深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社会形象化地比作“大染缸”。
 
由于家庭和学校结构强,加上各种因素的限制(学校功能缺陷、“过度教育”等。;在家庭方面,表现为家长风格、“代沟”等。),学生在学校有强烈的“异化”感,主体性受到抑制。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身心状态可以从紧张结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放出来。“5”出现的原因+2=0德育现象,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述原因,当然,“2”不一定包含负面影响,如果“5”和“2”方向协调,就会出现“5”+2>7.德育效应。虽然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影响方向也不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社会提供的价值取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取向,然后通过它们向学生传播和传递这种影响。
 
一方面,学校尽最大努力抑制不良社会氛围对儿童的影响,另一方面将积极影响纳入自身结构。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学生德育影响中的权威地位,迫使家庭德育影响与自己同步;家庭还将处理和调整社会和学校对儿童的德育影响。由此可见,由于各自的利益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上并不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一般如下表所列:不同德育影响源对学生德育影响的比较影响源控制手段的结构性影响模式影响内容。学校严格控制最强的道德教育规范,筛选家庭宽控和强大的教育熏陶。经过加工,最弱的社会控制被稍微筛选出来。当社会整合程度较高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个影响源在影响方向上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当社会整合程度较低时,三者在方向上更加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校德育就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否定和批评。另一方面,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保持方向的一致性,社会整合的程度就会得到提高。学校德育作为社会道德净化的主要机制之一,也能释放其强大的功能。目前,“一元化”价值体系即将崩溃,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新道德体系尚未得到有效重建,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趋于频繁,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实现和谐统一,相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就学校而言,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协调德育其他方面的影响,优化德育效果,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一个非常紧迫、非常重要、现实的课题。
 

 

相关期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