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民工休闲教育,提高休闲生活质量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开展农民工休闲教育,提高休闲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各种节假日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的出台,新一代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在现代城市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越来越重视享受生活。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城市化和现代化。但在充分享受闲暇时间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困惑。调查显示,新一代农民工的娱乐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上网、看电视、和朋友聊天,聊天对象主要是村民或在城市工作的朋友,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互动。[7]这种局限于自己封闭生活圈子的娱乐活动,没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科学性,甚至可以认为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成为游客闲暇甚至犯罪的导火索。因此,开展休闲教育,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的休闲生活质量,已成为社区成人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改变新一代农民工“闲暇时间是玩”的概念,引导他们接受各种闲暇教育和学习,让他们建立网络自律意识,文明互联网和安全互联网,特别是提高他们对互联网的利用率,让他们意识到互联网不仅是娱乐的工具,也是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和实用信息的有效途径;其次,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文化中心、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功能,为鼓励新一代农民工走出村民圈,扩大社会范围提供各种机会,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生活的热情;第三,积极组织新一代农民工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球类竞赛、卡拉ok竞赛等,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融入城市生活。
(2)改变城市居民的排挤观念,营造热情接受的社区环境。
新一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不仅需要区域和经济的转变,更需要情感的融合。然而,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和人为形成的“两个世界”,它们之间形成了各种障碍。许多城市居民对新一代农民工仍有偏见,认为他们是“局外人”、“乡巴佬”认为自己素质低下,“小农意识”强,不属于现代化城市,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排斥。这种来自城市居民的社会歧视不仅加深了新一代农民工的心理自卑,而且形成了无形的障碍,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适应和认可。因此,促进新一代农民工城市一体化,不仅要提高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还要及时改变城市居民的旧观念,营造积极接受的良好氛围。首先,社区要引导城市居民重新定位新一代农民工,让城市居民充分认识到他们是新时期充满活力、文化水平较高的“精英”。他们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城市居民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他们,以城市居民的身份对待他们;其次,社区要积极创造城市居民与新一代农民工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增进相互了解。一方面,城市居民可以纠正和消除对新一代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从思想上接受他们;另一方面,新一代农民工可以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对城市主流社会的认同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
总之,在当前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社区成人教育作为新一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提高城市适应能力,消除主体障碍,加快城市融入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