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一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重点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社区成人教育是促进新一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重点。
(1)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各行业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农民工要想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就业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然而,与城市居民相比,新一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往往相对较低,大部分就业集中在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劳动报酬低,工作变化频繁,城市生活得不到保障。基于这一现实,社区成人教育应注重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就业需求,不断优化技能培训计划,为城市奠定经济基础。首先,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协调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全面研究新一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夜校、周末培训学校等社区活动,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站式服务;其次,改变培训模式,扩大培训水平。在不断优化餐饮、家政等传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帮助新一代农民工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拓展电子、化工、冶金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业技术培训,将以往的生存培训转变为发展培训;三是加强创业培训,激发新一代农民工的内在活力。积极落实新一代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定期邀请大学教师或企业成功人士到社区举办创业指导咨询会议,从创业指导、项目论证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丰富新一代农民工创业知识,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2)开发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潜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新一代农民工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他们很少主动了解和争取一些公共教育和培训机会。“等待”和“依赖”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在正式学习中,他们经常袖手而坐,被动地等待教师和教授,这是非常依赖的。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显然不适合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自己的教育。[5]而“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5]因此,为了从长远来看提高新一代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开发他们的自学潜力,帮助他们学习,即培养他们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能力。首先,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营造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新一代农民工正确看待学习者的责任,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其次,要提高新一代农民工借助社区内所有可利用资源自学的能力。介绍一些自学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自学方法和策略,特别是成人网络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策略、寻求他人支持策略等,让他们在实际课堂和使用网络可以有效学习,也可以更积极地争取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
(3)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曾指出:“来自山村或小城市的新来者经常受到大城市特殊冷漠或冷漠方式的打击。”[6]对于中国新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人的排斥、歧视、不平等待遇等现实会挫伤他们在城市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就会产生不满和“过客”心理。同时,新一代农民工肩负着改变父母生活质量和命运的双重使命。他们渴望尽快融入城市。然而,由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一旦受挫,很容易产生绝望,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自2010年1月起,富士康的“九连跳”将新一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放在了聚光灯下。为此,社区成人教育应充分重视新一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发放知识卡、利用广播和网络媒体宣传,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新一代农民工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客观的认知态度,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提高应对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积极组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免费的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通过现场咨询、开通心理热线、心理邮箱等方式,及时发泄和引导新一代农民工的不良情绪,消除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