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学校德育的理解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对现代学校德育的理解
超越,现实?——理论理解的模糊性不同于伦理学界对社会道德发展趋势理论把握的模糊性(即“爬坡理论”和“滑坡理论”之争)。这里所谓的“理论理解的模糊性”主要是指人们对德育多重属性的理解的模糊性。现阶段对德育本质的模糊认识,一般体现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本质论争论中,即“现实理论”、“超越说”和“统一说”。由于三种理论的立论和出发点不同,德育的本质从自己的角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超越论”主要从德育理想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的预期功能出发,认为“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再现,而是从可能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否定、改善和启发现实行为和现实关系”。德育只能用“美好的东西”来陶冶和塑造人。道德教育是现实的,但现实中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以现实中的价值观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当于对现实行为和现实关系的“简单复制”。因此,人们最多只能适应,永远不能改变现实。学校作为社会的主要道德净化机制之一,必然会失去其内在的规定,培养出来的人也会在复杂的客观现实面前失去主观的主动性。超越论的提出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许多不适应的担忧,特别是对追求个人利益的肯定。超越论并不否认德育的现实性,但其隐含的一个基本价值判断是,当前的学校德育“过于现实”,导致儿童缺乏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如果德育的功能只是对现实行为和关系的肯定、复制和再现,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相反,从目前学校德育的实践来看,“适应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有效,回顾和反思了学校德育的历史和现状,对“超越本质”理论的论点和论点进行了各种困难,认为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学校道德教育“不是超越,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过于超越,过于否定现实,导致理想的生活不是改善现实生活,而是根本忘记、放弃和扭曲现实生活。”现实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中具有超越性,但将超越性提升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不科学的。无论是德育的目标,还是德育的方法、内容和手段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甚至道德的实施者——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都是现实中的人。
所谓道德教育,无非是这些人根据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形成的道德教育目标,通过各种可能的、现实的手段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社会预期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简而言之,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成功地内化现实社会的合理道德规范。可见,道德教育必须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人,从远不切实际的道德理想主义回归现实,而不是把“目标为基础,以目的地为出发点”。“第三种观点认为,“超越论”和“现实论”之间没有矛盾,更不用说互相斥责了。从“应然”和“现实”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德育本质的不同方面。学校德育要讲理想,讲超越,但绝不是空谈理想,而是立足现实,否定和超越现实中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同样,学校德育也要讲现实,但不是现实中各种现有道德价值观的被动复制或复制,导致道德教育庸俗化。相反,从现实出发,利用现实社会生活提供的各种材料,对现实中建立的道德理想进行提炼、筛选和超越。德育的超越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教育的超越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超越”是对“现实”的超越。没有现实,超越是不可能的,它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同样,道德教育的超越也制约着现实。没有道德理想的引导和引导,社会很难实现发展。德育也将“失去引导社会和人民在道德方面前进的动力功能”。“三种观点之间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德育本质的理解,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德育本质的理解仍然模糊,这将对德育目标的制定乃至德育改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