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期刊论文发表网

主页 > 论文资讯 > 教育论文 > > 详情

More论文欣赏

 教育论文
儿童审美活动的特点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现代教育中,为了灌输以本土文化为主,培养民间艺术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舞蹈教学改革,逐步实施民间舞蹈教学与国外文化的融合,推动本土民间文化走出国门。引导儿童个性发展,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从小开始,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民间舞蹈教育,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民间舞蹈动作的形式多样,借助道具对儿童了解周围事物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学习民间舞蹈对儿童的身体塑造、理解能力、创造力和个性发展有影响。
 
一、儿童审美活动的特点
 
儿童审美活动与成人审美活动有本质区别,儿童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直观。儿童在认知世界时,主要依靠第一印象,即直觉印象。孩子们所能理解、掌握和表达的,就是用主观意识去理解和识别世界。第二,情感。儿童的主要情感表达是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映射到客观物体上,向客观物体释放简单的情感。因此,单一的情感释放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主要形式。第三,创造性。儿童的想象世界比较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主要是自主创造,不受外物的影响。这种审美往往是创造性的。童年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俗话说,“三岁决定一生”。在接受原发知识的阶段,儿童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将在未来生活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舞蹈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促进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现状
 
(1)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民间舞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领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许多民族,形成了各种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改革开放后,民间文化的起源和传承主要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向城市,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城市新文化的洗礼,逐渐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大多数年轻人的人口流动改变了民间文化习俗。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外语的兴起导致了民族语言学习热情的下降。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活在新世纪的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音乐和舞蹈,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对民间舞蹈知之甚少。因此,继承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教师迫切的责任。
 
(2)各种形式的民族舞蹈
 
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区域有很大的差异,民族舞蹈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典型的汉族秧歌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三种:东北、陕北、山东等秧歌。东北秧歌展现了人们豪放的性格,以转手腕、扭腰、抬腿等大动作而闻名,以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陕北秧歌以长调、宏大、快节奏的方式展现。摇头,摇臂,扭胯,眼睛活动更多。山东秧歌主要分为性别,男女舞蹈动作风格不同。比如男人主要表现出粗犷阳刚的豪放舞蹈;女人主要以温柔柔和细腻的舞蹈姿势而闻名。以上只是汉族秧歌的几种典型形式。此外,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的舞蹈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3)巧用道具的民族舞蹈
 
为了展现优美的动作,中国的民族舞蹈。大多数舞蹈都会借用道具来展现舞蹈的张力,塑造整体效果的美感。筷子、扇子、碗、手帕、竹竿、长丝、花伞等都是辅助道具。这些道具在舞者手中展现出独特的动态美,表达了舞者的喜怒哀乐。比如蒙古族的“筷子舞”,女舞者手里拿着筷子,用筷子敲腿、肩、腰等身体部位,随着敲击的速度展现舞者的情绪。从最初的慢节奏到高潮的快节奏,节奏越强,情绪就越高。“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蹈。这种舞蹈不受人数的限制。人们手里拿着丝绸,随着节奏跳舞。整体场面宏大,体现了草原人热情好客的习俗。在具体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儿童为主体,使儿童成为学习民族舞蹈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充分利用道具,以平等的态度,把学习舞蹈看作是一种享受。老师用心与孩子沟通,积极与孩子互动,融入孩子的舞蹈学习活动,发现民间舞蹈的魅力。
 

 

相关期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