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与“趣味”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现代社会的弊端不再局限于某种物质需求的失败,更多的是表现出全方位人性需求的失败。正如席勒在1975年以诗人的敏锐和哲学家的深刻表达了人们内心生活的冲突和不和谐的担忧一样。即使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原因也是涉及人的综合因素,而不仅仅是中介表面的物质因素。说到人的因素、人的情感状态、人的兴趣、人的心理结构、人的思想意识,当然,更多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人的期望和愿景都将进入现代审美教育思维的视野。如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趣味高尚的人,作为一种有趣的教育,审美教育在今天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一、“趣味教育”与“趣味”
梁启超说:“趣味教育”一词早在欧美流行,趣味是生活的动力,趣味的丧失,生活毫无意义。我们提倡趣味教育的人,给学生一种终身有用的趣味。这样,教育的方式就解决了。中国当代大美学家朱光潜也在《谈读诗与趣味培养》一文中定义了“趣味”。他说,对文艺美的“理解与接近”就是所谓的“趣味”。因此,所谓的“趣味”就是审美鉴赏,它具有感性的性格。在西方,“趣味”(德语Ceschmack,英语Taste)在美学家那里,主要是指审美鉴赏力。17世纪西班牙作家和哲学家BB.格拉西安将趣味称为感性趣味,这也认为趣味具有感性品格。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休谟在《审美趣味标准》中讨论了趣味性问题,认为趣味性具有制造功能,可以从内心情感中借来的色彩渲染一切自然事物,从一种意义上形成新的创造。康德还指出,兴趣是判断或欣赏。
“兴趣”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审美偏好或时尚”,二是指鉴赏力,即“对美的辨别力或敏感性”,因此,“兴趣”一方面具有情感性格,与人的情感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它永远不会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和个性化的东西,而是包含文化和精神等普遍内容,包括价值判断和精神属性。
二、趣味教育与美育
“趣味教育”首先是一种感性教育。那种“不感性”的人永远不会是有趣的人;感觉迟钝或粗俗的人大多是低级有趣的人。因此,有趣的引导也应该从它的基础入手,即从感性入手。梁启超有句好话:“审美本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但我觉得器官不常用或不能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麻木了。艺术的功能正在恢复这种麻木状态,使无聊变得有趣。”
其次,“趣味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趣味本来是一种生理快感,但中国古人说“味”已经超越了饮食的味道,可以提升到精神境界。最早的“音乐”(音乐)是用“味”来形容听音乐的最高享受。“声音无味”把味道从生理上的快感转化为精神层面。“君子听音乐,心平气和。”康德指出,兴趣就是感性判断,兴趣判断。西方的兴趣不是感性的,而是精神上的。
第三,有趣的教育也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问运河怎么能这么清楚,只有活水的来源。”袁宏道说:“有趣的人,愤怒和聪明。”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其创造性功能的发展主要是刺激和丰富个人生活,使其具有创造性欲望的动力、高度敏感和发达的创造力和有意识的创新意识,为思维和实践和创造力提供“活水源”。创造性活动的自发性源于深层心理冲动的自由出现。它本质上是非唤起性的,不能通过意识的控制或努力来实现。然而,在自由的审美表达中,深层心理学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为生活增添了活力。
最后:兴趣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兴趣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他们对生活的评价。好的兴趣会使人们对生活产生幸福的评价。相反,它会使人们对生活产生负面的评价。因此,兴趣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朱光潜说,有趣的功能“不仅是为了消除悲伤和抑郁,更是为闲暇阶层增添奢侈;它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吸收维持和拓展生活的活力。”席勒还说:“优雅的审美兴趣实际上是人类所有行为尊严不可或缺的条件。”可见,对于那些有见解的大思想家来说,对生活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