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结构的一些反思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对课程结构的一些反思
1.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学课程、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的普及和关注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社会重用轻实验。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完全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很少像西方那样开展深入而持久的科学实验活动。正是这种古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实践思想,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人文科学繁荣和自然科学先天不足的教育事实。自现代科学兴起以来,人文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每况愈下。清末民国后,面对西方世界因科学而强国的事实,当时有识之士突然醒悟,不断努力提高科学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完全将山河破碎、国家衰落的现实归咎于以儒家四书五经为基础的传统人文教育。从“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对传统人文科学的全面毁灭,中国人文课程从巅峰跌至谷底,几乎被毁灭。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片面”的局面才逐渐得到缓解,人文社会课程也逐渐得到重视。
就社会历史发展环境而言,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变化很难离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变化、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心理的影响。此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的政治需求也对课程结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从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目的。一些学者曾经指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如果失去了培养人的功能,它就不能被称为教育。”[3]目前的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市场、就业和知识的实用性,中国的大学过于重视科学课程,削弱了人文课程。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氛围中,教育培养了“人力”和“工具”,反映了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应该培养人,使受教育的个人成为自己,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这是教育的价值,与工具的价值正好相反。
我们迫切希望教育以价值为前提,以培养人为目的,回归本质,充分服务于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促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