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本中心,回归现实生活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打破本中心,回归现实生活
谢克纳“剧本可有可无,剧本既不是表演的起点,也不是目标”的戏剧观点,不仅挑战了以戏剧为中心的传统戏剧表演,而且颠覆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模式,提倡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生活,干预现实生活。
一般认为,戏剧创作者,尤其是创作者,是戏剧的核心,也是戏剧核心价值及其概念的幕后驱动力。“谁是戏剧表达的主体?”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人们的理解经历了“以编剧为主”、“以演员为主”、“以导演为主”、“以制作人为主”等四个阶段。[6]无论是编剧、演员、导演还是制片人,在传统戏剧中,他们都不可避免地以剧本为文本、基础和创作的起点。然而,谢克纳不得不打破以剧本为中心的戏剧创作,他直接贬低了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中的地位:“吹嘘‘戏剧作家’的权威主要是由19世纪的导演编造的,以控制导演和演员。记住,当时戏剧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境地。[7]262谢克纳认为:“文本既不是表演作品的出发点,也不是终点...剧本只是构成表演的借口。“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焦点和固定舞台的剧院里,所有的幕后人员都可能走到前台,所有的观众都可能成为主角。这样的戏剧,即使有剧本,也是形同虚设的。打破幕前与幕后、舞台与剧场、虚拟与现实的距离后,观众就是演员,幕前就是幕后,台下就是舞台,真实就是虚拟,戏剧就是生活本身。反之亦然。可以说,谢克纳的环境戏剧打开了生活的大门,让稳定的现实流入戏剧虚拟,让动态生活进入,进一步进入戏剧现场,使戏剧充满了更多的即兴、动态、可能性,也充满了更多的创造力、丰富性和不可预测性。相反,剧本变成了僵化、腐朽的东西,退出了戏剧舞台,甚至退出了幕后。幕后和幕前,舞台和舞台,只有一个上演、流动和创造性的戏剧场景,所以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编剧、导演和演员,成为戏剧的创作者,也是戏剧本身的一部分。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完全摒弃“剧本”――教材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真正问题是坚持教材,甚至坚持教材。教材是为考试而设置和安排的,老师是为考试而教的,学生是为考试而学的,考察师生教学成绩和学习效果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考试成绩的质量来自于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因此,教材成为师生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圣经”。坚持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对于以掌握客观规律、命题、公式定理为目标的理工科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文科,尤其是艺术教学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的艺术教学,特别是中小学艺术素质课程长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取得进步,因为坚持教科书,传达固定的知识体系,掌握僵化的艺术概念为目标和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对文化艺术知识背后的情感、心理、主观世界的体验和理解,忽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感知。正如谢克纳所说:“文本既不是表演的起点,也不是终点。“我们也可以说,教材既不是课程的出发点,也不是终点。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教育作为一项需要持续、长期耐心和努力的系统工程和社会科学,有其特定的规律。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心理、行为和思维结构,也应该有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因此,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与教材一致的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何在现有教科书的基础上融入现实生活,使课堂学习充满生活氛围、知识兴趣和人文艺术氛围,可能是当前教育思维的重点。这对艺术人文课程尤为重要,即使理工科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艺术化、人性化的教学问题。因此,目前的教学不能像谢克纳的环境戏剧那样完全放弃剧本,完全进入师生打破间隔、没有距离的自由交流和创造性的游戏状态。事实上,即使是不重视剧本的谢克纳,也不是没有对自己的戏剧进行规划、调度和安排。谢克纳轻视剧本的环境戏剧对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启示是重视现实生活,强调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内心生活的体验、感知和传达,而不是盲目坚持教材,传授僵化的知识体系和客观的记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