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体验与思考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体验与思考
1、形成“受助―自助―良性循环教育模式是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面对高校扩招的新形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助解决大多数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的资助教育模式。“援助―自助―“帮助”良性循环教育模式不仅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而且长期投资教育,困难只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尊、自力更生、自我完善的新时代,教他们在未来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仅仅依靠外界的帮助。
2、爱心教育活动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上升到爱心工作水平,才能真正形成爱心氛围,进而促进爱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爱心活动没有文化,那么这样的爱心教育活动就没有活力和活力,只停留在活动上,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年龄特点,其实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爱心工作氛围,会让生活在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影响,感染爱心氛围,无形中产生爱心行为。
3、爱心工作必须有平台和载体,没有平台或载体,爱心工作无法开展,也无法依靠。
使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管理和透明的爱心工作组织是传递爱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学生想要回馈爱,但没有这样的平台或载体,那么他的想法只能失败。因此,爱心俱乐部、爱心基金、爱心超市等大学爱心工作活动平台应成为大学爱心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机制,有利于爱心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4、爱心工作必须延伸到社会。
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仅从文化层面看,高校的校园文化就要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爱心工作在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充分引导社会力量介入高校爱心工作,不仅有利于形成大德育氛围,更有利于引领社会氛围。因此,通过学校爱心工作的启发,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爱心奉献,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在爱心工作的影响下,共同承担起帮助学生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了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