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合作质量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许多教育家的重视。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合作质量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质量,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在组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时,应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合作交流中受益。我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年轻,缺乏合作学习经验。而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很多孩子受到长辈的青睐,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缺乏合作意识。过去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没有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激发。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愉快的合作学习体验,并在未来反思个人学习情况时,自然会有合作学习意识。
所谓合作意识的激发,仅靠口头意义上的空洞说教是很难实现的。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关键在于将合作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设计必须通过合作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快乐。通过个人参与合作活动,学生可以逐步增强对合作学习活动的认同感。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合作意识的激发自然不在话下。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第1-4自然段重点描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经历。作者从环境恶劣、家庭贫困、人情冷漠、有家难回四个方面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在学习小组中相互合作,找出相应的句子,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解释原因。比较哪个学习小组先完成任务?这不仅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经历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合作意识。
2.抓住最佳合作机会
合作时机的选择对最终学习活动质量的呈现至关重要。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应深入了解班级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接受能力和合作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相当不利。过去,许多教师忽视了合作时机的重要性,设计了过于简单或复杂的合作活动,没有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时机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合作情境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如多媒体导入、实物导入、悬念导入等)。合作任务的设计要靠近学生就近发展区,满足“跳跃”的原则,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3.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要学会找到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教人钓鱼比教人钓鱼好。”小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经验和技能,要求教师加强指导,确保每个人都能通过合作活动得到发展。这是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突出,对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学生学会倾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发现很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有时候在同龄人发表意见的时候忍不住插嘴打断对方。这不仅影响了说话人的思维,也耽误了学习进度。认真倾听是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当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希望他们能做到三点:第一,小组成员说话时,注意对方的眼睛,认真倾听;第二,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不要随意插话,举手说话;第三,准备纸笔,记录对方演讲的关键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在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也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应该教学生如何表达自己。表达能力是汉语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当前小学汉语教学中特别关注的话题。由于知识有限,小学生在表达时容易陷入逻辑混乱和模糊的困境,影响信息的正常交流。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我建议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首先……然后……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第三”开头的句子保证了说话的组织性,便于小组成员理解。
早在2000多年前,《学记》就记载:“独自学习,没有朋友,是无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时代的到来,学习合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适应他未来的生活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景是光明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质量,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