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把握略读教学呢?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人民教育标准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第一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对于习惯于精心雕琢课文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因此,教师必须对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水平有更清晰的要求和重点。精读文章强调教师指导,略读文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精读是基础,略读是发展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区分精读和略读,从而将略读课变成精读课,或者将略读课变成无个性、无效的课。语文教科书之所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略读课文,是因为过去语文教学总是强调“多讲多练”,几乎所有与“精读课文”相对的“略读课文”都教会了阅读课文。人民教育版教材将课文类型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编辑的意图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略读的时间,专门安排“略读课文”。因此,如果略读课文真的“略读”了,就会违背教育规律,扭曲教材安排的初衷。
那么,如何把握略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明确略读课教学的目的
在内容方面,略读课文对内容的理解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略了解文章的大意”。只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大致理解内容,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就不是训练的重点。在方法上,教师应该更加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阅读课文,进一步掌握未来大量阅读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辑安排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而不是咬文嚼字,只是“粗心大意”;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实践中的阅读方法;第三个目的是帮助教师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点。略读课文前面的导读语反映了略读课的重点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组织略读课的教学,还可以将其作为前面精读课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例如,三年级第一卷12课“听,秋天的声音”的略读要求是“让我们有感情地阅读这首诗,同时阅读,同时展开想象力,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经验。”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继续写几句。“想象”包括“想象”、“接下来写几句”可以看作是前一篇课文《秋雨》的教学重点。
略读课不同于精读课。除了承担阅读教学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外,还承担以下目的和任务:迁移、应用和进一步培养精读课中掌握的阅读知识、方法要求和重点阅读能力,进一步了解重点写作要求和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