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行为习惯的教育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引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思想不成熟,情感意识薄弱,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质量,需要校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小学生在情感发展的早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善健康的思维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注重行为习惯的教育
习惯会伴随着孩子的生活,良好的行为会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低年级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会是行为教育,行为从小就能对孩子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有效率。因此,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使其受益终生[1]。在课堂习惯的培养上,如课前准备课本和文具;听到铃声,有序走进教室,按指定座位坐;老师讲课时要注意听讲,不要左顾右盼;下课后,班长喊“站起来”,老师走出教室后,学生离开教室。此外,写作方法正确,身体姿势正确,写作整洁;课堂作业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课堂家庭作业也要在同一天完成。在培养清洁习惯方面,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树立了榜样。每次我走进教室,只要我看到地上有垃圾,我就会亲自捡起来,或者用扫帚打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放学后有空,我会去教室指导孩子?打扫卫生,如何扫地,摆桌子,拖地,手把手地教,向孩子们展示。
2、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低年级学生个性纯洁,思维模式尚未建立完整,可塑性很大,但会受到周围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校长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看待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使管理工作更加全面。特别是对于后进学生,班主任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问题。如果只看他们都是缺点,那么老师就很难很好地引导他们,激励他们改正缺点。而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更没有勇气去争取进步。后进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恰恰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后进位置不满意,但往往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改变自己:他们想变得更好,缺乏信心和毅力。每当这样的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班级,遇到一个新的班主任或者接受一次触动他们心灵的思想教育,他们的心里往往会点燃一场争取进步的火焰。班主任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用深厚的感情熟悉他们,主动接近他们,热情地关心他们,一点一点地寻找他们的积极因素。使转型工作能够对症下药,有效[2]。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行为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完成,而且家庭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校长必须与家长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低年级学生主动性强,许多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变成小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学校的标准化管理,此时校长应随时与家长沟通,提前准备每个学生的信息,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此外,学生在学校期间,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校长应及时处理,同时事后向学生家长反映情况,让学生家长掌握学校孩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