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期刊论文发表网

主页 > 论文资讯 > 教育论文 > > 详情

More论文欣赏

 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和危害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和危害
 
(1)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采用小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孩子当作小学生来教育。其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脱离了幼儿教育的范畴,接近小学教育,使其规范化、教学化、状态化。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违反了幼儿成长阶段的客观规律,就像拔苗助长一样,适得其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威胁。其结果是:一是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后续学习动机不足;二是不利影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制约了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
 
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辩证认识
 
(1)问题客观存在,但具体认定需要科学研判,把握实质
 
没有人能否认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具体到一个地区,总体情况如何?具体到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多大程度?这是我们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所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用主观印象来概括,也不能像一些部门或学者那样用幼儿园或班级来识字和算术教育。幼儿园教育要“小学化”,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综合分析调查,客观科学地进行分析认定。
 
(2)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教学实施不当造成的,也有助于活动评价的僵化
 
研究发现,少数被称为“小学”的幼儿园的一些知识内容完全符合《指南》和《纲要》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但采用了教学、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直观、具体、可感知的活动。因此,有些是学习兴趣,主观主动性不能调动发挥,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的轨道。一些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生动有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概念和评价手段,统一的答案,单一的标准,限制甚至损害儿童的自尊、自信、创造力、想象力,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小学”的重要因素。
 
(3)问题的根源不仅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及其影响和压力,以及上述压力在小学、幼儿教育阶段的传递,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制度原因,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薄弱和分布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倡导的先进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实施;由此产生的“名校(园)情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呼应了自古以来“希望孩子成功”的传统观念。历史上各种“神童”的传说和现实版的上演,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观念和论调,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家长有需求,社会有市场,难以杜绝。
 

 

相关期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