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大学生友好教育的思考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加强对大学生友好教育的思考
(1)加强友好教育的熏陶和灌输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家庭、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一部分。这种不可分割的自然联系将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倡导仁爱精神,可以表达为“你、我、他”的爱。“仁”首先要求人们爱自己,“身体皮肤,父母,不敢伤害,孝顺的开始。”这是对“我”的善良;第二是爱亲戚,“孝顺,美德”5是对“你”,对亲戚的善良;第三是爱别人,“不想要,不要对别人”6、要有同情心,这是对“他”社会其他人的善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西方人本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思想,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好”的思想源泉。在友好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灌输和熏陶原则,以理论灌输的方式感染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古今中外思想熏陶学生,增强友好教育宣传的吸引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2)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加强友好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友好教育的关键。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需要领导重视,确保德育建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的硬件建设,激发教育者准备友好教育活动平台的积极性,确保整个学校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积极开展友好教育活动。
其次,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背景,结合学校社会生活的实际思想、学习、生活开展一系列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能量,促进他们了解生活的真实、善、美,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个性,充分发挥教育活动的作用。具体可采用文化活动月、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各种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友好教育相关活动。
第三,充分发挥学校宣传媒体在校园道德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做好学校广播站和校刊工作,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树立先进典型,宣传表扬好人好事,批评自私行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倡导健康的生活兴趣和向上的精神追求,教育学生区分是非,追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
友好是人类交际心理学的需要。健康的心理学是友好交流的前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当代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只专注于学习。家长的过度关注和社会人际交往经验的严重缺乏,导致很多学生身心健康无法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首先,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成为一个好的向导。为了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需要认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学生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相当差,很难解决自己的各种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及早发现自己,利用相关心理知识适当调整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避免情况继续恶化;第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帮助,造成不良后果,需要引起重视。
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友好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意识,而且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友好不仅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能力的标志。一个人形成一个好想法的能力是区分什么是好是坏。有了这种能力,他可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长期合理的生活计划,并为此努力工作。7通过友好教育,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不要善小,不要恶小,让每个学生养成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的良好道德风范,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为每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