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德育的应有地位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根据当前小学校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形势出发,结合各学校小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方案。
1. 确定德育的应有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完善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在评价标准上,坚持“生态教育”和“道德培养”的核心素养观,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评价,消除以教学成果(智力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形式上,坚持过程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多样化。
学校要把德育建设放在学校议事日程上,在制定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特色创造等远景目标时,要充分规划德育工作,确保德育工作决策部署科学,通过相关评价机制,确保德育工作战略和规划部署的实施,营造以德育为首的浓厚氛围。
小学校长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使命,提高理解,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行为培养、学科教学,承担责任,探索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通过各方的共同管理,使小学德育工作得到落实,不再虚化。
2. 加强德育创新
小学班主任要加强对班主任、德育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保证德育效果方面,班主任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和保障德育影响力。
在德育形式上,小学校长应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例如,刘辉在《小学校长管理工作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中认为,在校长管理工作中创造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在课堂环境和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公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德育方面,教师通过解释“大丈夫不打扫房间,为什么打扫世界”的内涵,让学生知道如何注意通常的清洁,事实上,是培养自我修养,沉淀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言行开始,接受德育的影响和感染。
在德育工作的创新方面,教师应善于运用不同的德育工作形式,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同情农民”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反映农民辛勤工作的图片和小视频。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我们可以接受深深热爱劳动、珍惜食物、感恩社会等德育教育。
教师还应提高教育艺术水平,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巩固德育工作的效果。例如,在心理学中,尊重是双方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在校园里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给予老师同样的回报。让学生“亲吻老师,相信老师”,接受校长的德育影响。
3. 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德育是时代的服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了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生活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学校德育地位,远远达不到标准。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在班级家庭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班主任可以到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研究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福利活动,到养老院、福利院开展爱心活动;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赠书籍,构建全社会多元化德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