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塞里格曼(Seligman,Martin E.P.)指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还要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他打破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弊端,以历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他大力倡导建立积极的心理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并为这门新学科建立了结构体系。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普通人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人类的潜能、力量和美德。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素质不仅能预防和治疗抑郁症和神经症,还能让人更快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上,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潜在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良为出发点,倡导以积极的态度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内心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利用这些积极的态度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
二、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6、7岁到12、13岁是孩子们开始上小学的时期。小学生正处于掌握知识、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关键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从游戏转移到课堂上。小学课堂教学反映了以下特点:
(1)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知识性逐渐凸显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继续迅速发展。随着年级的增加,课堂教学的兴趣逐渐下降,知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与自身的身心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自身的“吸引力”有关。
小学生的经验有限,心理活动纯洁直率,没有明显的闭锁性。他们的情感表达比较明显,不善于修饰和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接受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如果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如果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超出了小学生现有的水平,老师的讲解不透彻,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沮丧,慢慢地学生就会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吸引力”也影响着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小学生强烈的向师精神决定了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也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感染和影响无处不在。俗话说“亲其道,相信其道。”
(2)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隐性教育资源对小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全面、良好的人格发展是在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理想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小学生感知教师的情绪,积极掌握和构建知识。同时,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长期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也具有模范作用,这种模范作用的影响可能比有意识的知识教育更深刻、更长期。如果小学生在学校经历更多的负面情绪,就会阻碍小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产生敌意,他们会拒绝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指导。教师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目前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而且会对学生的生活发展产生潜在、广泛、长期和深远的影响。